節儉能改變什麼?由本報發起的這一討論,已成為許多大學生熱議的話題。本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有些大學生通過節儉提高了自己的行動能力,將錢用在了“刀刃”上,更善於經營和規劃自己的生活。
  “買完從成都回綿陽的火車票,兜里就剩一塊錢了。”楊民今年6月自費去四川雅安的一家兒童活動中心參加公益活動,返程時,成了“窮光蛋”。
  楊民是西南科技大學一名大四學生,這個剛上大學時“特別喜歡下館子”的男孩,生活的軌跡因接觸了公益活動而改變,變得越來越節衣縮食。為了省下錢參與公益慈善活動,他開始“回歸食堂”,“三餐吃食堂,這樣算下來,一天能省一二十塊錢”。
  他對自己越來越“摳門兒”。最近他在網上看上一雙標價400元的籃球鞋,對以前的他來說,這點錢不算什麼。但現在,“真是捨不得買”。
  如今,公益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。“在公益上花錢就像花錢吃飯一樣,是生活的必須。”楊民說,自己從來不認為這是一種“付出”,因為熱心公益,讓他“生活中的陽光似乎比別人多了一些”。
  如果說楊民省錢是為了做公益,服務他人,那麼張靈科省下的錢則是“為我服務的”。
  西南交通大學學生張靈科是一個典型的“雙面人”,平時生活極其節儉,在自己的興趣上花錢卻“毫不手軟”。
  他每個月的賬單十分簡單:吃飯240元,網費30元,電話費30元,加上其他雜費,一個月花銷不超過400元。
  為了避免超支,每次出門前,張靈科都會默想一下當天的預算,“預算100元,那我就只帶80元。”省吃儉用半年後,他的銀行卡上增加了近兩萬元存款。
  不過,他省錢的時候是鐵公雞一毛不拔,用起錢來,又是另一個極端。10天的雲南旅程花了近7000元。但這錢,他花得一點也不心痛,“當初存錢就是盼著暑假去旅游的”。
  樂器、山地車、單反相機,在喜歡的東西上,張靈科也投資了不少錢。“錢從來都是為我服務的”,把錢用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,為自己打開一片更廣闊的天地。
  四川大學新聞系學生杜修琪將錢也花在了自己的興趣上——買書。今年“雙十一”,當許多人在搶購打折服裝的時候,他上網搶購了一大堆書。
  杜修琪是個“購書狂”,每個月都會買200元到500元的書。不過,杜修琪從來不向父母多要生活費,偶爾錢包告急時,他或是做兼職或是每餐減菜只吃白米飯。對此,他說:“看書能拓寬視野,獲取知識,還有什麼比這錢花得更值呢!”
  歡迎讀者參與以“節儉能改變什麼”為主題的互動討論,請關註中國青年報的法人微博賬號或者微信公共賬號(zqbcyol),投稿郵箱  (原標題:節儉,幫我們更好地規劃生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73tildb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